头部

博仁考研官方微信

学硕与专硕的区别     心理学考研学校排名     就业前景

010-5920-1658
13370115958(同微信)

当前位置  |  主页 > 名师风采 >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名师——许燕

作者:SX      2018-05-29       阅读量:

 

 

许燕

教授

研究方向:人格与社会心理学,人格测评。职业人的工作压力与心理枯竭、大学生价值观的演变趋势、大学生自杀行为的鉴别与预防、灾后心理研究、领导干部心理特征与测评、领导团队匹配度研究、心理绑架等方面。

学习经历:

1978年10月-1982年7月, 在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系学习, 获教育学学士学位。

1986年9月-1989年6月, 在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系在职攻读硕士学位, 获教育学硕士学位。

1991年9月-1995年6月, 在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系在职攻读博士学位, 获教育学博士学位。

工作经历:

1982年8月-1984年12月, 在北京师范大学党委青年部工作。

2004年1月-2007年12月, 在北京师范大学党委组织部工作, 兼任组织部部长。

1984年 12月- 2001年4月, 在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系(院)工作, 曾任党总支书记、副系主任。

2007年7月至今, 任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院长。

2009年,任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建设研究院副院长。

科研项目:

主持项目:

非常规突发事件对公众心理影响规律及心理重建策略(2010.01-2013.1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非常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研究”项目

我国若干重点职业人群心理压力和职业枯竭的评估、预警与干预示范研究(2010.01-2012.12),国家科技部支撑项目“心理疾患防治研究与示范项目”

高校领导团队的人格与领导风格匹配规律研究(2010-2011),北京教育科学规划委托项目
汶川灾后环境保护软实力影响分析评估——环境心理的评估与分析(2008-2009),环境保护部项目

高校学生隐性自杀行为的鉴别与危机干预(2006-2008),教育部规划项目

高校教师职业枯竭预警机制的研究(2006-2008),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项目

首都高校人才建设与发展战略研究(2005),北京市委组织部

教师心理枯竭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2001-2005),北京市教育科学“十五”重点项目

大学生人格优化的实验研究(2001-2003),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十五”规划项目

大学生人格优化的实验研究(2001-2003),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十五”规划项目

大学生人格教育实验研究(2000-2002),教育部出国留学人员研究基金

大学生个性教育环境的研究(1997-2000),北京市教育科学“九五”重点项目

跨世纪社科人才的心理品质与培养机制(1996-2000),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九五”规划项目

大学生个性教育环境的研究(1997-2000), 北京市教育科学九五重点项目
京港两地大学校园文化的比较性研究(1996-1997),香港大学研究基金

参与项目:

人脑前额皮质、颞叶前部损伤后人格改变的神经基础研究(2007-2008),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运动员身体、心理及技术诊断研究(2002-2004), 奥运科技专项

心理学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实验体系的改革与实践(2000-2003),世界银行贷款:21世纪初、高等教育改革项目

学生人格特征的测量与评价(2000-2002),促进学生人格健全发展与提高教师相应实施素质的评价研究子课题, 教育部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师范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研究与实践(1997-2001), 国家教育部“高等师范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重点项目

21世纪公共心理学教学改革方案的研究(1995-1999), 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项目重点项目

师范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研究与实践(1997-2001),国家教育部“高等师范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重点项目

教改项目:

心理学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实验体系的改革与实践(2000-2003),世界银行贷款:21世纪初、高等教育改革项目

普通心理学创名牌课程(1998-2000),教育部

21世纪公共心理学教学改革方案的研究(1995-1999),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项目重点项目

《人格心理学》(2001-2003),北京市精品教材建设项目

《人格心理学》(2006),教育部精品教材建设项目

科研成果:

发表论文:

心理枯竭研究:

毕帼英、张姝玥、许燕(2008). 幼儿教师工作特征、应对方式对职业倦怠的影响,中国特殊教育,97(7),87-92

王芳、许燕(2007). 日记式追踪研究高校教师职业枯竭的产生原因及内容关系. 心理学探新, 27(4), 42-47.

张姝玥、许燕、王芳(2007). 工作要求、工作资源对警察的工作倦怠和工作投入的预测作用,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15(1), 14―17.

张姝玥、许燕、蒋奖(2006). 警察的工作倦怠与工作要求、工作资源和身心健康的关系,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14(4), 391-392.

许燕、王芳、蒋奖(2006). 职业枯竭:研究现状与展望,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 5, 7-11.

许燕(2006). 工作是美丽的, 健康是幸福的--关于职业枯竭的讲演. 书摘, 6,94-97.

许燕(2006). 现代职业人的职业枯竭与心理健康. 世纪大讲堂(第11辑), 辽宁人民出版社, 20, 1-5.

张姝玥、许燕、蒋奖(2006). Maslash倦怠量表-服务行业版在警察中修订及应用分析.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2), 85-88.

蒋奖、许燕(2006). 应激的资源守恒理论. 国际中华应用心理学杂志, 2(3), 1, 24-26.

蒋奖、张姝玥、许燕(2005). 警察工作倦怠的调查.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13(1), 4-8.
许燕. (2005). 让工作带来健康与幸福. 中国记者, 12, 63-64.

许燕、王芳(2005).从中小学教师的职业枯竭看教师的职业压力. 教师教育论坛论文集,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组编, 论文出版社, 100-108.

许燕、王芳、张西超、蒋奖、张姝玥(2005). 中国职业女性的职业枯竭状况调查--中小学教师、警察、职业经理人三个职业的比较研究. 中国女性人才资源开发与利用国际研讨会论文集, 2, 53-58.

许燕、王芳、张西超. (2005). 中国职业女性的职业枯竭状况调查--中小学教师、警察、职业经理人三个职业的比较研究. 中华女子学院学报, 3, 39-45.

许燕(2005). "职业枯竭"不容忽视. 现代商业银行(青年版), 3, 42-44.

许燕(2005). 职业枯竭点击职业人. 解读心灵--心理健康手册. 东方出版社, 9,1-17.

许燕(2005). 现代人的职业枯竭与心理健康. 青年记者, 10,35-37.

许燕(2005). 让工作带来健康与幸福. 中国记者, 12, 63-64.

Xu, Y. & Jiang, J.(2004), Job burnout among bank employees in China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sychology,39 (5-6), 455-455.

蒋奖、张西超、许燕(2004). 银行职员的工作倦怠与身心健康、工作满意度的探讨.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18(3),197-199 .

蒋奖、许燕、林丹瑚(2004). 医护人员工作倦怠与A型性格、控制点的关系研究. 心理科学, 27(2),364-366.

蒋奖、许燕(2004). 职业倦怠研究进展. 国际中华应用心理学杂志, 4(1),2, 119-121.

蒋奖、许燕、张西超(2004). 银行职员职业倦怠状况及与压力水平的关系.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12(2),178-180.

蒋奖、许燕(2004). 心理健康工作者枯竭的研究进展.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社版), 4(31),87-90.

王芳、许燕(2004). 中小学教师职业枯竭状况及其与社会支持的关系. 心理学报, 36(5),568-574.

蒋奖、许燕、张姝玥、陈浪(2004). 心理咨询师工作倦怠调查.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18(12), 854-856.

高山、许燕(2004). 农村小学教师职业枯竭及其抑郁的关系. 中国特殊教育, 9, 46-49.

许燕(2004). 职业枯竭:当工作变成心理负担. 北大商业评论, 10(5),156-162.

许燕、王芳、高山(2004).中国中小学教师职业枯竭特征的研究. 人格与社会心理学论丛(一).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5-203.

许燕、王芳(2003). 心理枯竭:当代中国教师的职业病. 中国教师, 3, 5-6.

许燕. (2003). 中国中小学教师职业心理枯竭的特点和成因分析. 2002年学术前沿论丛:小康社会--创新与发展.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4-213.

价值观研究:

许燕(2008). 北京大学生价值观演变及相关因素研究.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与首善之区的实践研究文集,北京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传播基地编著. 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87-300

许燕(2006). 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变迁的社会取向. 科学时报, 1, 17.

许燕、蒋奖、刘嘉、王芳(2005). SARS期间北京大学生价值观变化特征的研究. 小康社会:文化生态与全面发展.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3-212.

许燕、刘嘉、蒋奖、王芳、郑跃忠、付涛(2004). SARS突发病害与大学生价值观的变化历程. 心理学探新, 3(24), 35-39.

许燕(2003). 大学生个人价值观系统与价值取向的研究, 北京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成果汇编, 295-300.

许燕、刘嘉、蒋奖. (2003). 北京大学生价值观演变及相关因素研究.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 2003年专刊, 5-18.

许燕(2001). 北京和香港大学生价值观的比较研究. 心理学探新, 21(4), 40-45.

许燕(1999) 北京大学生价值观研究及其教育建议. 教育研究, 5,33-38. 人大报刊复印资料(高等教育), 1999, 7, 全文转载

许燕、吴志功(1996). 研究生价值观的现状分析与建议. 青年研究, 8,7-14.

许燕(1995). 大学生教育价值系统及其与专业兴趣关系的研究. 北师大学报, 2,87-95. 人大报刊复印资料(高等教育), 1995, 5, 全文转载.

人格心理学研究:

蒋奖、许燕、蒋苾菁等(2009). 父母教养方式问卷(PBI)的信效度研究,心理科学,32(1)193-196

王爱平、许燕、刘云(2008). 五态人格测验对大学生人格测验的适用性--对16PF的对比研究,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16(7),737-739

陈咏媛、许燕*、张姝玥(2008). 初中生"大七"人格与幸福感的结构模型研究. 中国特殊教育, 98(8), 86-91

陶塑、许燕*、张姝玥(2008). 青少年人格与酒精成瘾之间关系研究的综述. 中国特殊教育, 95(5), 83-89

翁嘉英、杨国枢、许燕(2008):华人多元自尊的概念分析与量表建构:本土化观点. 中国人的自我:心理学分析,壹天出版中心,585-649
张姝玥、陶塑、许燕*(2008):气质性乐观和适应能力对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的影响,中国特殊教育,102(12):93-9296

王斐、许燕*、祁占平、翟胜男、李旭(2008). 某艺术院校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分析.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10), 1130-1132

蒋奖、许燕(2008). 儿童期虐待、父母教养方式与反社会人格的关系,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16(6),642-645

蒋奖、许燕(2007). 罪犯反社会人格障碍的调查, 中国特殊教育, 5, 80-85.

王爱平、许燕、陈浪、赵博(2007). 学校行为适应、个人应对策略和心理控制能力对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15(5):385-388.

袁莉敏、李健、许燕(2007). 气质性乐观在国内外的测量概况, 赣南师范学院学报, 4, 30-33.

李红菊、许燕、郭永玉(2007). 中国大学生的人际信任-不信任:单因素还是双因素, 心理发展与教育, 23(3),112-116.

张宏宇,许燕,柳恒超(2007).社会关系模型(SRM)--个体差异研究的新策略,心理科学进展,15(6),968-973.

许燕、梁志祥(2006). 北京大学生多元自尊的解析, 心理学探新, 26(4), 50-53.

周莉、许燕(2006):中学生心理社会发展特征的研究,中国特殊教育,8(74),73-76

杨莉莉、许燕(2004). 北京香港两地大学生人性观差异的调查研究. 中国心理卫生, 1, 64、57.

许燕(2003). 当代人格心理学的发展趋势. 心理学探新, 2003(3),15-19.

18. 韦克平、许燕(2003). 教师和大学生对教师人格结构评定的因素分析(下)-- 一项中文人格特质词的基本维度研究. 广西民族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9(2), 42-46.

19. 韦克平、许燕(2002). 教师和大学生对教师人格结构评定的因素分析(上)-- 一项中文人格特质词的基本维度研究. 广西民族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8(3), 42-46.

许燕(2002). 当代大学生核心人格的研究. 心理学探新, 2002(4), 24-28.

许燕(2001). 21世纪高师学生心理素质结构的研究. 高等师范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成果丛书2--素质教育分卷.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357-367.

许燕(2001). 高师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研究的现状分析与实施策略. 高等师范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成果丛书2--素质教育分卷.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344-356 .

许燕(2001). 优秀教师心理素质的结构与素质教育的研究. 高等师范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成果丛书2--素质教育分卷.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1, 172-199.
许燕(2000). 从传统性到现代性的转变上看京港大学生的人格差异. 心理学探新, 20(4), 44-49.

Xu, Y. & Wei, K. (2000). The Five Personality Dimensions of Chinese Teacher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sychology, 35,(5-6),214-214.

李传银、许燕(1999). 孤独心理研究回顾. 社会心理研究, 3, 35-45.

许燕(1999). 面向12世纪高师学生心理素质结构的研究. 教育研究, 10, 36-41.

许燕(1999). 心理素质是21世纪未来人的教育通行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 10, 52-55.

许燕、钱筠(1999). 大学生人格因素的性别差异研究. 心理学探新, 19(4) , 21-25、41

于霞、许燕(1998). 京港两地大学生人际接纳的比较研究. 社会心理研究, 1, 38-42.

许燕、梁向芬(1998). 师范生人际处理方式的研究. 青年研究, 4, 21-27.

许燕、梁向芬(1997). 师范大学新生的心理问题探析. 青年研究, 11, 7-12.

许燕(1994). 大学生人际交往的个性特征探析. 北师大学报, 增刊, 86-92.

灾后心理学研究

潘益中、王芳、许燕*、张姝玥、田一(2009). 班级心理辅导对学生震后心理复原的作用,心理科学进展,17(3): 516-520

张姝玥、王芳、许燕*、潘益中、毕帼英(2009).受灾情况和复原力对地震灾区中小学生创伤后应激反应的影响,心理科学进展,17(3):556-561

张姝玥、陶塑、许燕*(2009). 应激事件与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的关系:气质性乐观的调节作用,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17(8):971-972

张姝玥、王芳、许燕*、潘益中(2009). 汶川地震灾区中小学生复原力对其心理状况的影响, 中国特殊教育,19(5):51-55

陶塑、王芳、许燕*、黎坚、骆方、翟胜男(2009). 5·12汶川地震后灾区教师主观幸福感的变化趋势及中介效应分析,心理科学进展,17(3):588-593

许燕、王芳、贾慧悦(2008):5.12地震灾后四川和北京大学生价值观类型的对比,心理学探新,28(4):46-49

许燕、王芳等(2008),社会心理应对:灾后学校稳定工作实例剖析,《汶川地震社会管理政策研究》,科学出版社,83-90
许燕(2008). 科学救援心理灾区. 政工研究动态, 457(11),20-21

社会心理学研究

张宏宇、许燕(2010),简版沉浸量表SRRS在大学生中的信效度分析,心理研究,第3卷第4期:34-39

孙瑞琛、刘文婧、许燕*(2010),不同出生年代的中国人生活满意度的变化,心理学进展,19(7):1147-1154

张宏宇、许燕*(2010),自杀意念者何以抑郁——沉浸性反应类型的中介效应,中国特殊教育,119(5):85-91

柳恒超、许燕(2009). 阈下情绪启动对人际判断的影响,心理学探新,29(2)66-70

朱自立、许燕、单雯、张宏宇(2008). 媒体自杀报道对象对大学生自杀态度的影响,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16(3),299-300

张姝玥、王芳、许燕*王萍萍(2008):夫妻支持问卷的编制及其信效度验证,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2(12),899-902

许燕、王斐、潘益中(2008).婚恋弹性概念重构及作用初探,《和谐社会:社会建设与改革创新》(上卷),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323-334

许燕(2007). 问世间情为何物--恋爱心理漫谈. 名家谈"心", 123-126. 北京:科学出版社.
袁莉敏,许燕,王斐,梁志祥,王治国(2007). 婚姻质量的内涵及测量方法. 中国特殊教育,12(90),85-90.

张宏宇、许燕(2007). 国外认知取向的自杀心理学理论介绍及简评. 赣南师范学院学报, 4(161), 33-37.

李红菊、许燕、张宏宇(2007). 情绪劳动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15(4), 409-411.

梁竹苑、许燕、蒋奖(2007). 决策中个体差异研究现状述评. 心理科学进展, 15(4), 689-69.

许燕(2006). 自我和谐是建构心理和谐的基础. 北京社会科学(2006增刊), 60~64.

刘在花、许燕(2005). 小学生社会智力发展特点的研究. 中国特殊教育, 1, 8-83.

陶红梅、许燕等(2004). 北京打工子弟学校与公立学校初中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比较研究. 中国特殊教育, 9, 86-91.

许燕(2004). 旅客心理--航班延误的冲突致因与对策. 中国民用航空, 8, 44, 33-36.

许燕(2003). SARS的社会心理应激与心理重建. 直面SARS的思考. 同心出版社, 216-223.

刘在花、许燕(2003). 社会智力评估述评. 上海教育科研, 11, 33-36.

刘在花、许燕(2003). 社会智力研究的理论评述. 上海教育科研, 4, 30-32 .

许燕(1998). 北京大学生对校园文化评价的研究. 青年学研究, 2, 30-36.

许燕(1997). 京港两地大学校园文化及学校满意度的比较性研究. 香港大学毕业同学会奖学金基金学术研究论文集, 1996-1997, 61-76.

许燕(1997). 京港两地大学校园文化的比较. 青年研究, 5,38-44.

许燕(1997). 师范院校大学新生的心理问题探析. 青年研究, 11, 9-14. 人大报刊复印资料(高等教育), 1998, 2全文转载

其他研究:

刘亚楠、许燕*、于生凯(2010):恐惧管理研究:新热点、质疑与争论,心理科学进展,18(1),97-105

柳恒超、许燕*(2008). 情绪研究的新趋势:从有意识情绪到无意识情绪,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10(6),43-52

张姝玥、王芳、许燕*(2008):夫妻支持问卷的编制及其信效度验证,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2(12),899-902

柳恒超、许燕、王力(2007). 结构方程模型应用中模型选择的原则和方法. 心理学探新, 1, 27 (11), 75~78.

柳恒超、许燕、赵会春(2007). 国外学生评价教师有效性教学的研究综述. 中国特殊教育, 84 (6), 89-93.

Zhang, H. & Xu, Y. (2006).Teaching of psychology to university students in China,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sychology, 41 (1), 17-23.
Wang, A, Chen, L., Zhou, B. &, Xu, Y. (2006). First-year Students' Psychological and Behavior Adaptation to College: The Role of Coping Strategies and Social Support, US-China Education Review,3(5), 51-57.

陈勇嘉、许燕(2005). 锻炼心理中感情测量研究发展的评述. 体育科学, 25, 4, 71-73.
蒋奖、杨六琴、许燕等(2004). 工作控制点量表(WLCS)的信效度研究.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18(9), 628-630.

刘在花、许燕(2003). 智力落后研究综述. 当代教育科学. 19,36-38.

刘在花、许燕(2003). 学习困难儿童友谊质量、定向、孤独感的研究. 心理科学, 26(2):236-239.

王中会、许燕(2002). 应用学习风格理论进行因材施教. 江西教育科研, 增刊.

许燕(2000). 小学生空间能力及其发展倾向的性别差异研究. 心理科学, 2, 32-36、125.

许燕(1998). 小学生言语能力及其发展倾向的性别差异研究. 心理发展与教育, 9, 2-5、10.

Yan XU. (1997).Gender Differences in Cognitive Abilities for Chinese Pupils. Pakistan Journal of Psychological Research, 缺页码.

许燕(1997). 心理学差异的检验方法. 心理发展与教育, 3, 28-30、45.

许燕(1997). 认知能力性别差异的探因性研究的现状及未来. 心理学探新, 4, 37-42.

许燕(1997). 认知能力性别差异的探测性实证研究及评析. 心理学探新, 2, 31-36.
张厚粲、许燕. (1996). 面向21世纪的公共课教学的改革方案. 心理学探新, 3, 缺页码. 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心理学), 1997, 11全文转载.

Yan XU. (1996). Gender differences in cognitive abilities of Chinese childre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sychology, 缺页码.

国内与国际会议论文:

许燕、张姝玥(2009年12月30日),灾区学生生命意义寻求者和体验者的认知偏向,人格与社会心理学新年论坛:心理学理论创新与国民幸福,北京大学

许燕(2009年12月26日),改革开放30年北京大学生社会价值观演变历程,北京社会建设研究院成立与学术研讨会,北京师范大学

许燕(2007年12月). 婚恋弹性概念的初探. 2007年北京市社会心理学会学术前沿论坛, 北京.

许燕. (2005年10月). 职业枯竭--已知与未知. 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 上海.

许燕(2005年2月). 中国职业女性的职业枯竭状况调查. 中国女性人才资源开发与利用国际研讨会,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主办, 北京.

许燕、梁志祥. (2005年10月). 北京大学生多元自尊初步探析. 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 上海.

许燕(2005年12月). 大学生价值观研究初探. 2005年北京大学人格与社会心理学研究中心学术报告会, 北京大学.

许燕(2004年10月). 中国教师职业枯竭的特征与成因分析. 第七届华人心理与行为科际学术研讨会, 台湾.

许燕(2004年4月). 工作倦怠与心理健康. 第四届中国名医论坛, 北京.

许燕(2003年12月). SARS对学生心理和行为的短期与长期影响.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管理科学部2003年第四期管理科学论坛, 北京中科院心理研究所.

许燕(2003年11月). 中国教师职业枯竭特征的研究. 北京大学人格与社会心理学研究中心成立大会以及首届学术报告会, 北京大学.

许燕(2003年12月). 大学生价值观演变的比较性研究. 2003年北京市社会心理学会学术前沿论坛:中国社会变迁与公民价值观变化趋势, 北京.

许燕(2002年12月). 中国教师职业枯竭的特点与干预方法. 学术前沿论坛"小康社会:发展与创新" 社会心理学分论坛, 北京.

许燕(2000年12月). 21世纪理想教师心理结构的研究. 第五届华人心理与行为科技学术研讨会, 台湾.

许燕(1997年12月). 京港两地大学校园文化的比较性研究. 第二届全球华人心理学大会论文集, 香港.

许燕 (1997年10月). 小学生数学能力的性别差异研究. 1997年全国心理学大会论文集, 苏州.

Yan Xu, Jia Liu, Yuezhong Zheng, Tao Fu. (2004, August). SARS outbreak and the evolvement of values in the undergraduates. The 28th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f Psychology, Beijing.

Fang Wang, Yan Xu. (2004, August). Job burnout in Chinese elementary and high school teachers: Characteristics and relationship with social support. The 28th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f Psychology, Beijing.
Xu Yan. (1996, August). Gender differences in cognitive abilities of Chinese childre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sychology.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f Psychology, Canada, 8, 16-21.

Xu Yan. (1995, August). Gender differences in spatial, verbal and mathematical abilities of Chinese pupils. Asian-Pacific Regional Conference of Psychology, IUPsyS, 27-30.

出版图书:

蒋奖、许燕译(2010),[美]詹姆斯·坎贝尔·奎克,洛伊斯·E·蒂特里克,职业健康心理学手册,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

许燕等译(2009). 人格谜题,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

许燕主编(2009). 人格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北京

许燕等译(2008). 压力管理策略,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北京

许燕主编(2007). 救援生命 重建希望--大学生自杀的鉴别与预防,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北京

许燕主编(2007). 实用心理学(第二版).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北京

许燕主编(2007). 心理咨询与治疗. 安徽人民出版社,合肥

许燕主编(2005). 思想品德教师教学用书(7年级上册).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北京

许燕主编(2005). 滋润心田的春雨--青少年情感教育. 青岛出版社,青岛

许燕主编(2003). 心理健康教育(小学3-6, 中学1-3, 高中1-2).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西安

许燕主编(2004). 思想品德(7年级上册).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北京

张厚粲、许燕、寇彧(2003). 心理学同步练习册. 南开大学出版社,南开

张厚粲、许燕、寇彧(2002). 心理学. 南开大学出版社,南开

张厚粲、许燕(2001). 大学心理学.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北京

许燕主编(2000). 实用心理学.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北京

许燕(2000). 人格--绚丽人生的画卷.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北京

许燕(1997). 让孩子人格出众. 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

许燕(1997). 小学生智力因素的训练,四川

许燕(1997). 小学生非智力因素的训练,四川

教学工作

本科生:人格心理学、普通心理学、心理学概论、大学心理学、广告心理学

研究生:人格理论、人格研究方法、实用人格测评技术、人格心理学进展、心理学进展

社会工作

中国心理学会理事(2005至今)

中国心理学会心理学教学工作委员会副主任(2002至今)

中国心理学会人格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2005至今)

中国社会心理学会副秘书长(2002-2007)

北京心理学会副理事长(2008-)

北京社会心理学会理事长(2008-)

Editor of The Asian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1998-2000)

《心理学探心》编委, (2003-)

《心理学报》编委, (2010-)

国家减灾委员会第二届专家委员会专家(2009-)

中日合作地震灾区心理援助培养项目专家领导小组组长,全国妇联和日本国际协力机构(JICA),(2009.6~2014.6)

中共北京市委党的建设专家顾问组成员(2005-)

中共北京市委讲师团专家团成员,(2010-)

全国家庭教育专家团成员,全国妇联儿童工作部,(2009—)

荣誉奖励:

"以核心课程为龙头, 全面推进心理学课程体系、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改革", 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2005)

"以核心课程为龙头, 全面推进心理学课程体系、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改革", 北京市优秀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004)

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大学心理学》获北京市第七届社科成果二等奖(2002)

《普通心理学》获北京市第八届社科成果一等奖(2004)

《普通心理学》北京市优秀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004)

"CIC教学模式--普通心理学课程建设"获北京市优秀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001)

北师大华为奖教金(2001)

北师大励耘奖学金优秀青年教师一等奖(1998)

"研究生价值观的现状分析与建议" 获北京市道德建设论坛优秀论文一等奖(1997)

北京市社会科学跨世纪人才培养"百人工程"第一批人选(1995)

学生指导:

硕士生:

1995 于霞

1996 古丽娜、韦克平、李传银

1997 梁向芬

1998 王中会、乔志宏、刘硕、李连杰

2000 王芳、刘颖

2001 郑跃忠、付涛

2002 王治国、陶红梅、高山、姚雪莹

2003 赵昕庭、谢国平、王艳萍、刘嘉

2004 刘亚楠、梁志祥、潘益中、张珊珊

2005 陶塑、张姝玥、周鹏、何茜

2006 李旭、翟胜男、田一

2007 毕帼英、陈咏媛、李佳慧

2008 贾慧悦、郁笑铮

2009 辛霞、杨浩铿、张迪帆

博士生:

2001 蒋奖、刘在花

2002 陈勇嘉

2003 王芳、孙晓峰、刘勇、梁竹苑

2004 李红菊

2005 柳恒超、袁莉敏、张宏宇

2006 王斐、王其峰、王萍萍、孙瑞琛

2007 潘益中、陶塑、刘亚楠、张姝玥

2009 陈咏媛、谭树华

博士后:

2002 王稳

2008 郑东升

培训交流:

1996年11月-1997年2月, 在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做研究学者。

1998年9月-1999年9月, 在美国莱特州立大学做高级访问学者。

1999年9月-2001年9月, 在北京师范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心理咨询博士课程班学习。

2006年1月, 在香港中文大学接受第一期管理干部培训。

2007年1月, 在香港中文大学接受第二期管理干部培训。

2008年1月, 在香港中文大学接受第三期管理干部培训。

2009年10月29日-11月16日,在美国马里兰大学接受高等教育创新培训。

更多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考研招生信息可以咨询博仁考研老师

咨询电话:010-59201658

咨询QQ:800111578

也可扫描下方二维码

 

 

 页脚

联系我们

CONTACT US

咨询电话:010-5920-1658 / 13370115958
办公地址:北京师范大学(南院) 京师科技大厦A座 10层
企业邮编:100875
官方网址:www.borenkaoyan.com
企业QQ :800111578
企业邮箱:borenkaoyan2006@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