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部

博仁考研官方微信

学硕与专硕的区别     心理学考研学校排名     就业前景

010-5920-1658
13370115958(同微信)

应用心理硕士之社会心理学详解

作者:lzy      2011-09-27      阅读量:

2011年是应用心理硕士全国统一招生的第一年,很多同学对于这个新出的专业很感兴趣但又不是很了解,博仁教育依靠自身长久关注考研的经验,为广大考生提供了一系列应用心理硕士的综合信息。

应用心理硕士属于专业硕士,这是教育部在2011年推出的新专业。旨在培养特定职业领域需要的高层次应用型心理学专门人才。应用心理硕士学制一般为2年。所以,应用心理学硕士和应用心理硕士的区别在于,前者侧重应用心理学领域的学术研究,后者侧重于应用心理职业领域所要求的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

应用心理硕士的考试科目为:

101思想政治理论 204英语二 347心理学专业综合(各招生院校自主命题)

注:《心理学专业综合》是2011年应用心理硕士(MAP)专业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的科目之一。《心理学专业综合》考试要力求反映考生的基本素质和综合能力,选拔具有发展潜力的优秀人才入学,为国家培养从事某一特定职业所必需的心理学技能的应用型高级专业人才,以解决都市压力、公共安全、灾害救助、危机防御等方面的实际问题。

心理学专业综合考试,由各招生单位根据应用心理专业硕士教育指导委员会提出的指导性考试大纲自行命制,全国统一考试,考试时间为180分钟,满分为300分。

下面博仁教育针对应用心理硕士中的社会心理学,给大家解析点评了社会心理学中的各个章节和知识点,希望对广大考生有所帮助!

第一节  社会思维

(一)自我概念

(二)自尊

(三)行为归因

(四)自我知觉

(一)自我概念(self-concept)

个体的自我概念包含非常丰富的内容。Higgins提出的自我差异理论就提出,个体知觉到的自我概念包含三个部分:理想自我,应该自我和现实自我。其中理想自我和应该自我具有自我指引的作用。理想自我指引着个体对目标的追求,而应该自我使得人们去回避一些目标。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之前存在的差距促使着人们去缩小它,如果这种企图失败了,就会引起人们的沮丧。而当应该自我与现实自我的差距不能缩小时,个体会产生愤怒的情绪。

个体自我概念的构建与以下几个方面的过程有关:

(1)从自己的行为推断自己。

(2)从他人的行为反应推断自己。

(3)通过社会比较推断自我。

(4)通过自我意识来推断自我。

社会学家Mead提出的社会互动理论认为,社会生活中人们有意义的交流导致了自我和社会现实的整合,自我就是一个人通过行为展现自己时使用的符号,自我概念就是一个人用来定义自己的思想和情感的总和。

(二)自尊(self-esteem)

自尊是人的自我概念中与情绪有关的内容,它是指一个人如何肯定与赞扬自己,是自我评价的重要维度。在心理学家看来,拥有自尊是人格成熟的重要标志。

大多数心理学家认为自尊的确立有两条途径:一是让个体有控制环境的成功经验,二是让他人对自己有积极的评价。Baumeister总结了提高自尊的方法,包括用自我服务的方式去解释生活,用自我障碍的策略为失败找借口;使用防卫机制否认或逃避消极的反馈;学会向下比较及采用补偿作用;在自己某一方面的能力受到怀疑时转到自己擅长的活动中去。

在过去的十年中,随着本土心理学的发展,心理学家开始意识到在不同的文化中,人们对自尊的理解是不一样的。杨国枢等人通过对中国人的系统研究,认为中国人的自尊是多元而非一元的。多元的自尊除了包括个体对自己的评价,也包括从关系、家族和他人角度出发对自己的评价,他把这四种自尊命名为:个人取向自尊、关系取向自尊、家族或团体取向自尊以及他人取向自尊。

(三)行为归因(behavioral attribution)

归因是指人们推论他人的行为或态度之原因的过程。在生活中,人们不是对每件事都进行归因,大部分归因发生在以下两种情况下:

(1)发生出乎意料的事情。

(2)发生令人不愉快的事情。心理学家提出过一系列的归因理论。

(一)对他人行为的归因理论

1.Heider的归因理论

Heider认为人有两种强烈的动机:一是形成对周围环境一贯性理解的需要;二是控制环境的需要。而要满足这两种需要,人们必须有能力预测他人将如何行动。因此,每个人都试图解释别人的行为,并都具有针对他人行为的理论。

Heider认为事件的原因无外乎有两种:一是内因,比如情绪、态度、人格、能力等;二是外因,比如外界压力、天气、情境等。在归因的时候,人们经常使用两个原则:一是共变原则,指某个特定的原因在许多不同的情境下和某个特定的结果相联系,该原因不存在时,结果也不存在,人们就可以把结果归于该原因,这就是共变原则。比如一个人老是在考试前闹别扭、抱怨世界,其他时候却很愉快,人们就会把闹别扭和考试连在一起,将其归于考试而非人格。二是排除原则,指如果内外因某一方面足以解释原因,人们就可以排除另一方面的归因。比如某个凶残的犯罪又杀了一个人,人们在对他的行为进行归因的时候就会排除外部归因,而归于他的本性等内在因素。

2.Weiner的归因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Weiner认为,人们对行为成败原因的分析可归纳为以下六个原因:

能力,根据自己评估个人对该项工作是否胜任;

努力,个人反省检讨在工作过程中曾否尽力而为;

任务难度,凭个人经验判定该项任务的困难程度;

运气,个人自认为此次各种成败是否与运气有关;

身心状态,工作过程中个人当时身体及心情状况是否影响工作成效;

其他因素,个人自觉此次成败因素中,除上述五项外,尚有何其他事关人与事的影响因素(如别人帮助或评分不公等)。

以上六项因素作为一般人对成败归因的解释或类别,韦纳按各因素的性质,分别纳入以下三个向度之内:

1、控制点:指当事人自认影响其成败因素的来源,是以个人条件(内控),抑或来自外在环境(外控)。在此一向度上,能力、努力及身心状况三项属于内控,其他各项则属于外控。

2、稳定性:指当事人自认影响其成败的因素,在性质上是否稳定,是否在类似情境下具有一致性。在此一向度上,六因素中能力与工作难度两项是不致随情境改变的是比较稳定的。其他各项则均为不稳定者。

3、可控性:指当事人自认影响其成败的因素,在性质上是否能否由个人意愿所决定。在此一向度上,六因素中只有努力一项是可以凭个人意愿控制的,其他各项均非个人所能为力。

Weiner等人认为,我们对成功和失败的解释会对以后的行为产生重大的影响。如果把考试失败归因为缺乏能力,那么以后的考试还会期望失败;如果把考试失败归因为运气不佳,那么以后的考试就不大可能期望失败。这两种不同的归因会对生活产生重大的影响。

Weiner的归因理论的主要论点:

1、人的个性差异和成败经验等影响着他的归因。

2、人对前次成就的归因将会影响到他对下一次成就行为的期望、情绪和努力程度等。

3、个人的期望、情绪和努力程度对成就行为有很大的影响。
  3.Abramson的归因风格理论

心理学家L.Abramson提出了抑郁型和乐观型的归因风格,并把它与日常生活联系起来。抑郁型的归因风格把消极的事件归于内部的、稳定的和整体的因素之上,把积极的事件归于外部的、不稳定的和局部的因素之上,所以具有这些风格的人常常从消极的方面去解释生活和理解他人。相反,乐观型风格的人把积极的事件归于内部、稳定、整体的因素,而把消极的事件归于外部的、不稳定的和局部的因素上去。Peterson和Seligman的一项档案研究中就发现这两种归因风格对个体的健康有影响,尽管他们说不出太多的理由,但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还是有可能的:

1.抑郁型归因风格影响个体的免疫系统,其作用机制与紧张类似。

2.抑郁型归因风格的人是一个好的问题解决者,他们注定会在问题解决中变得疯狂。

3.抑郁型归因风格的人常常忽视自己的健康,缺乏适当的营养、睡眠和运动。

4.抑郁型归因风格的人在面对疾病的时候比较波动,不会主动地去寻求帮助。

Kelly的三维归因理论
  Kelly提出,可以使用3种不同的解释说明行为的原因:

①归因于从事该行为的行动者。

②归因于行动者的对手 。

③归因于行为产生的环境 。

这3个原因都是可能的 ,要找出真正的原因主要使用3种信息 :一致性 、一贯性和特异性 。凯利强调了3种信息的重要性 ,所以他的理论又称为三度理论。凯利又提出因果图式的概念。图式就是人们在生活经验中形成某种看法。人们常以图式解释特定的行为。

5 对应推论理论

这个理论主张,当人们进行个人归因时,就要从行为及其结果推导出行为的意图和动机。一个人所拥有的信息越多,他对该行为所作出的推论的对应性就越高。一个行为越是异乎寻常,则观察者对其原因推论的对应性就越大。

影响对应推论的因素主要有 3个:

①非共同性结果:指所选行动方案有不同于其他行动方案的特点。例如,一个人站起来,走去关上窗户,穿上毛衣,此时我们可以推断他感到凉了。单是关上窗户的行动也可能表示防止窗外噪音,而穿上毛衣这个非共同性结果就可以使人推断这个行动是由于凉。

②社会期望:一个人表现出符合社会期望的行动时,我们很难推断他的真实态度。如一个参加晚会的人在离开时对主人说对晚会很感兴趣,这是符合社会期望的说法,从这个行动很难推断其真实态度。但是当一个人行为不符合社会期望或不为社会所公认时,该行为很可能与其真实态度相对应。如上述参加晚会的人在离开时对主人说晚会很糟糕,这是不符合社会期望的行为,它很可能反映出行动者的真实态度。

③选择自由:如果我们知道某人从事某行动是自由选择的,我们便倾向于认为这个行为与某人的态度是对应的。如果不是自由选择的,则难于作出对应推论。

(二)对自己的归因

1 对自己态度的归因
  一般情况下,人们会认为人是靠内省及不断检讨自己意识里各种不同的认知和情感因素而形成自己的态度,但是Bem反对这样的观点。他认为人们所能知觉到的有关自己态度的内在线索很少,而且模糊不清,因此人们实际上是通过观察在不同压力环境下的自己的行为而了解内在的态度,并非经过对内在感受的内省。

2 对自己动机的归因

完成一件报酬高的工作时,常常使人们做外在归因,即我之所以做工作是因为报酬高;而完成相同的工作却只有微薄的报酬时,人们往往内在归因,即自己喜欢这项工作。因此,心理学家指出:最少的报酬将引发对工作最大的内在兴趣,因为个体将工作成就归于内在兴趣而非外在奖励。也就是说,如果从事一项工作的理由被过分正当化的话,不知不觉就会伤害到参加该活动的内在兴趣。如果给予从事自己喜欢的工作的在外在酬赏会降低内在兴趣的引起,那么施与外在威胁以避免其从事某项特殊行为应该会增加兴趣。此时,人们将寻求该行为归因于受威胁,而非该行为本身没有乐趣。

3 对自己情绪的归因

传统的观点认为,人们经由考虑自己的生理状态、心理状态及引起这些状态的外在刺激而认定自己的情绪。但最近研究表明,情绪反应在性质上并无两样,人们能区分出高低不同的激起状态,但无法辨别不同类型的情绪。Schachter认为,人们对自己情绪的知觉取决于人们所经历的生理上的激起程度和人们所使用的认知标签名称,如快乐、愤怒等。为了得到这一认知名称,人们首先会检查自己的行为与环境。例如,如果一个人觉得生理状态激昂,并且对着电视上上演的喜剧片大笑,他会推论自己处于快乐之中,而如果这个人是在拥挤的街道对推自己的人大喊大叫,他会推论自己是愤怒的。Schachter进一步论证了这一问题,认为人们对生理激起的归因是产生各种情绪的根源。

(四)自我知觉 (self-awareness)

自我知觉属于个体知觉的一部分,它是指个体对自己的形象、态度以及价值观等的知觉。是指个体把自己当做注意对象时的心理状态。

Buss把自我知觉分为内在自我知觉和公众自我知觉,前者是指个体对自己内部特征和感受比较重视,而后者是指个体对自己的外在方面比较在意。由于内在自我和公众自我的关注点不同,所以它们所引起的反应也不同。

内在自我的人对自己的感受比较在乎,所以常常会夸大自己的情感反应;同时由于这些人对自己的特征比较注意,所以他们的自我概念中内在事件清楚而明确;也因为上述因素,内在自我的人常常坚持自己的行为标准与信念。

公众自我的人,首先,由于太看重外界他人的影响,所以他们害怕别人评价自己,担心别人对自己有不好的评价;其次,由于看重来自他人的反馈,他们也常会产生暂时性的自尊感低落,容易在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之间产生距离;最后,公众自我高的个体常常比较在乎外在的行为标准。

以上就是博仁教育为您整理出关于社会心理学的详细信息了。希望对准备考应用心理硕士的广大考生有所帮助。
  博仁教育!我们关注考研!

微直播

更多>

 页脚

联系我们

CONTACT US

咨询电话:010-5920-1658 / 13370115958
办公地址:北京师范大学(南院) 京师科技大厦A座 10层
企业邮编:100875
官方网址:www.borenkaoyan.com
企业QQ :800111578
企业邮箱:borenkaoyan2006@163.com